在小说中,许多此前不为人知的大事件,都是真实发生过的。真正的主角是谁不重要;唯活跃在书中的各类人物--他们的遭逢际遇,他们的奋斗与坚持、追逐与放弃、成就与教训……能给读者一些启发,一些快乐和力量。
序 言
师学军
十五六年前的一个寒冷的冬天,韩素平把她写的一个电视剧本送给我看,想听听我的意见。那时我正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换句话说是我的人生正处于一个比较极端的困境中。读过剧本,我在写给她的信中谈道:感觉很好。故事好,立意也好,到处洋溢着对"善"的渴望和认同。不知道别人怎样感觉,我自己身处眼前这种境况,对生活和人生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认识和感觉,不愿意看那些"恶"的故事,总期望善恶有报,好人一生平安。
在我读这个剧本的时候,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也在读。他读过之后感慨说:"整个一个佛的故事!"
回忆这段往事是想说,我当时的感受、我那位朋友更简练、更概括的一句话的评价,差不多就是贯穿韩素平所有作品的一个主调。她的文字中总有些很温暖的东西;那是人性温润光亮的那一面,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必须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法则。因为这些元素的存在,我读她的剧本就体验到一种愉悦和轻松,感觉窗外的严冬不再那么寒冷。我理解,这正是文学艺术对人生的帮助和支持。
文学作品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读一个作品,了解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很重要,读者自身的遭逢经历以及阅读背景也很重要。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一百个人可能就有一百种不一样的人生,才有了一百种不一样的视角。下面就要谈到我读《玉昆仑》这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背景了。
本年度最大的世界性事件,莫过于新冠病毒的大面积传播打乱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存秩序。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是美国,恰好这一年我在美国。大半年来,眼看着这个被普遍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被一个小小病毒弄得手忙脚乱,期间还掺杂着各种动因复杂可疑的抗议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骚乱.我感触就特别多。世界其他很多地方也没好到哪里去。疫情肆虐,国家与国家之间纷争频频;国家内部的社会被撕裂,大到难以想象的贫富差距更加刺眼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严酷的生存危机夹杂着人性、人心的危机……我由此看到了社会管理系统和整个人类生存系统的脆弱,同时也就看到了所谓"现代文明"的虚幻以及它的不堪一击。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和情境下,韩素平在微信里跟我谈到了这部《玉昆仑》:"历时几年,总算整完了。"随后她发来了三十几万字的未定稿,并提醒说我曾答应给她写篇序言的。
我接到书稿就开始读。那时还是夏天,起初静不下来,读得很辛苦。后来渐渐读进去、沉进去了,以致连续很多日子,夜间做梦都在书稿里头,转不出来。在这些情节模糊的睡梦中,书中讲述的那些事物来来去去,白天阅读时不太清晰的一些人物面目,反倒变得清晰可辨。
《玉昆仑》写的是中国玉界的故事。20 世纪 90 年代,闻名天下的新疆和田玉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开采之后,资源已近枯竭。恰在这时,位于青海境内的昆仑山东麓发现了新的玉矿带。那时正值一个举国奔经济、全民逐财逐富的时代,整个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等,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剧烈的变化;青海玉在这种时候横空出世,不知道该说是恰逢其时,还是生不逢时。相比于新疆和田玉数千年的开采史,短短几十年时间,青海玉就完成了从不被认识到被激烈争夺,再到奇货可居的全部过程。其间,各色人等相继出场,上演出一幕幕跌宕起伏、含义混杂的人间悲喜剧。在我,读这样的故事。很像是在读一篇寓言。
最近这些年,每看到报道说国家又发现了新的铁矿、金矿、大油田、大盐矿。我高兴;同时心中也会生出一种多少带些书生气的、完全无用的期望:别这么着急发现吧!给子孙后代留一点吧!
地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有极限的;十分聪明七分用,留下三分给子孙,人类对资源的使用更是这个道理,因此我的上述心态也许不完全是不着边际的杞人之忧。在本书后记中,韩素平讲到她曾走进和田玉、青海玉采挖现场,目睹“万年河床被逐玉人拉网式深挖后的百里狼藉”、昆仑山下硝烟弥漫里的血腥与疯狂,也讲到了由此对她造成的强烈、持久的震撼。看到这些,看到她深沉呼唤“回归自然、再造天人合一的新秩序",我能感受到,她写这故事的过程中,一定怀有与我相同或者相近的感觉和忧虑。
另一方面,她对她笔下几乎所有有名有姓的人物,都倾注了程度不同的温情。我能体会到这种无所不在的情感,却说不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慈悯?怜惜?欣赏?或者,那就是一种朴素的人间感情,一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温厚的同情?
《玉昆仑》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众多,玉雕师、玉商、玉矿老板、矿警,更早出现的国营企业的厂长、科长,政府干部,出租车司机,青藏公路曾经的筑路工和其家人,转业军官,最早发现青海玉矿的蒙古族父子,还有佛教寺院的住持,等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认真地生活,认真地奋斗;犯了错误,犯了罪的,会真心悔过、悔罪;彼此相识的人之间大都表现得古道热肠,哪一个遇到了难处都能得到及时、慷慨的帮助。其间也会有人性的贪婪、不知足,但是没有多少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大多数人物的结局都不错。这一切给我的感觉是,韩素平写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财富故事"。
所有的财富故事都是人的故事、人性的故事。人性有其光明温润的一面,也就有其暗昧、野蛮的一面:马克思关于资本天性的论断从来没有过时。在这个资本野蛮生长的时代,不讲在媒体上看到的大大小小的欺诈、各种骇人听闻的财富骗局,只讲我自己认识、接触过的为数不算少的生意场上的那些人,他们相互倾轧、背信弃义。我相信韩素平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和事,那么,她笔下的人物怎么会都是那样一种面貌呢?
我想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不一定完全是韩素平所看到的世界,更可能是她心中的世界,一个她所渴望的世界。
这与她本人的心地性情密切相关。
古人讲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可我们常常发现,无论在岁月深处还是现代,所言不为“心声”、文与人不相符甚至相悖的事例比比皆是。元好问曾有一首诗专门讲这件事。西晋大文学家潘岳(字安仁),人生得漂亮,文章也写得漂亮,有一篇《闲居赋》尤其写得情志高洁、超凡脱俗,可他文字之外的为人却不怎么样。在路上碰到皇亲国戚腿就软了,自愿拜倒在其车尘之下。元好问为此感慨:“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韩素平是文如其人的。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和她认识很多年了,对她的人和文都比较了解。君子温润如玉;韩素平有君子气,在她笔下的一些人物身上,我能看到她本人的影子。
书中那个叫郑开心的男孩子,他与石冬生、石秋生姐弟之间的故事不是全书主线,却给了我最深邃的触动。它所揭示和塑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法律与人情天理的关系,如此温暖、生动,富有启示性。与这样的故事相比,一些法律专家专业性的高谈阔论,会显得苍白、生冷。
石秋生因酒后驾驶与郑开心的父亲老郑相撞而坐牢。老郑住院近一年,虽经全力救治,最后还是死了。
在这场车祸中,石秋生肯定负有最主要的责任,但老郑也不是没有一点点过错,石秋生不是没有一点点辩护空间。石家姐弟因为深怀歉疚,心甘情愿承担了全部责任--弟弟去坐牢,姐姐则倾其所有甚至卖房子凑钱,全力救治老郑并悉心照顾郑氏父子的生活,无论对方提出什么样的要求都慈颜以待,尽一切可能予以满足;总之,法院判决所要求的、没要求的,他们都做了。
当时十五六岁的郑开心因为这场车祸耽误了学业,母亲在事发两个月后扔下父子二人跑了,父亲随后也去世了。这孩子从此便把石秋生视作生死仇人,在石秋生出狱之后一直追在他身边,并且明言一定会亲手杀死他。按说老郑死了,石家姐弟的责任,包括对郑开心的责任,也就了结了,这于法于理都说得通。可姐弟二人有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在石秋生一再表示自己出钱供郑开心读书的建议不被接受之后,他们便反过来接受了郑开心的一切。于是就有了这个奇特的故事--石秋生身边一直带着一个随时准备杀死自己的愣头小伙子,走哪儿带哪儿。俩人同吃同住,一起生活,一起奋斗,这样如影随形十几年。姐姐石冬生对此没有任何抱怨。他们周边的人对此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也都在尽力帮助那个沉闷、固执的孩子。
故事的结局很好很温暖。石家姐弟的作为最终化解掉了郑开心心中那种仿佛不可能化解掉的仇恨,相互之间处得像亲人一样。在这个过程中,郑开心长大成人、成家,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这个故事里停留。我们生活在一个越来越看重法制与法治的时代,我感觉这个故事,可能触及了一个挺大的时代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天理、国法、人情自古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法律虽然极为重要,但也不应把它推崇到不适当的位置。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法律都不可能穷尽所有条款,规定人们的所有言行;它只能划一些底线不准人们触碰。法律是底线不是高线,这也是一个常识。每当听到有人津津乐道"法无禁止即可为",我以为,那正是因为没有分清高线与底线而产生的一种误解,不然就是故意地揣着明白装糊涂。
国法必须兼顾天理和人情。只有上合天理、下顺人情的法律才是好的法律,才是所谓“良法”。相反,一旦悖逆了人情天理,所立之法必是"恶法”,也只可能对社会、对生活产生伤害甚至荼毒,却不能保护我们的安全,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尊严。这说的是国家层面。作为我们个体来说,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是好事,它彰显了现代人法治意识的觉醒,但是动则兴讼,虽然于法无悖,也不应是一种值得赞赏的行为。在前述故事中,郑开心的很多做法既超越常理常情,又于法无据。面对这种罕见的纠缠,石家姐弟是可以向司法寻求支持的;可是,这种解决方式,他们想都没有想过。姐弟俩的作为远远超过了法律所要求他们的,甚至也超越了常理常情,在我看来,那真是一部十分动人的人间篇章。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爱因斯坦说过的一番话:"这个爱好文化的时代怎么可能腐败堕落到如此地步呢?我现在越来越把厚道和博爱置于一切之上……我们所有那些被人大肆吹捧的技术进步--我们的文明,好像是一个病态心理的罪犯手中的一把利斧。"
我不知道韩素平有没有读到过这番话,但我知道,其为人,撰文都不缺少爱因斯坦最看重的那种品质:厚道。这样我就理解了她的温情,理解了她文中的人物为什么总会呈现出那种精气神。
同时也读懂了那个故事中反复出现,前院后院都住着从内地来的打工人、生意人的姚家大院儿。这座位于高原之城格尔木的院落名为"大院儿”,其实没有多大,书中有名有姓的不少人物一房东租客政府干部 商人画家等 或者住在这里,或者曾在这里进进出出。害藏高原是寒冷"缺氧的这些人跟我们一样,也都会遇到生活中常见的困难,烦恼,有人甚至会遭遇血淋淋的,生死悬于一线的严峻困境。但是这里从不缺少淳朴的关怀和诚恳的支援,从不缺少同类间的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还有温暖的爱情。
这样的一个院子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象征,一个隐喻。可我相信,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这样的院子是有的,只要你愿意入住。
回到现实。我知道疫情终将消逝,生活会得到修复,社会会得到修整。不过,很多事物都回不到从前了。世界再一次改变了它的面目,不再是原先那个世界了。
疫情以后的世界,会更好些吗?
2020年12月5日 美国东海岸牛顿小城
0979-84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