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玉器的国家,玉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之一。早在远古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就有大量的玉制工具、礼器、佩饰和动物、人物雕像问世。到了夏、商、周三代乃至秦汉两朝,又有很多精美的玉器出现,制作工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以后的历史发展和绵延中,玉雕艺术更见辉煌。后人赏玉、藏玉,其实是在鉴赏中国的“玉文化”;读史、品典,往往是在品读中国的“玉德性”。所以玉自古以来就是高贵、典雅、美好、纯洁的象征。人们一提到玉,便会产生一种敬仰的心情,一种神秘的心情,一种崇敬的心情,一种亲切的心情。
中国玉器用料讲究,雕琢精巧,厚重大气,晶莹圆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观赏、收藏价值。玉之纯洁在质地,玉之典雅在气韵,玉之美好在意蕴,玉之贵重在价值。不管时代怎样交替,人世如何变迁,玉材质之通灵,玉设计之绝妙,玉工艺之精湛,玉意境之深远,玉礼器之凝重,玉佩饰之精美,玉摆件之高雅,始终是人们欣赏和追求的对象,无数玉之瑰宝更是许多国家博物馆、收藏家追逐和收藏的珍品。
中国玉器的发展史,在清代以前实际上是以软玉为主的开发利用史。软玉的代表性玉石即昆仑山北麓出产的和田玉,其发现和运用已有数千年历史。在同一座昆仑山的东脉南麓,青海格尔木出产的昆仑玉,开发利用也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当地古墓中出土的墓葬玉器表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时期,青海当地的汉羌先民已广泛使用了玉器。民国初年,著名玉学家刘大同在玉石专著《古玉辨》“玉之出产”章中记载:“玉性属金,多立于西方,以和阗、叶尔羌二处最为上。精光内蕴,体如凝脂,其坚洁细腻,厚重温润。佩之可以养性怡情,驱邪避瘟,有益于人身者,美不胜数……又有于阗三河: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又西有乌玉河,以及新疆峭壁峻崖之石,亦多产玉。又有莎东之玉河,昆仑山下各河,青海及南山之间,皆产玉。”这是玉学专著中青海产出软玉的最早记载。虽然刘老先生并未注明玉的具体产地,但“南山之间”一词当指昆仑山之间无疑。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昆仑玉被发现开采利用后,到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之间的十几年内,昆仑玉依然默默无闻,长期生活在和田玉的影子里。尽管有关和田玉的著作出了一部又一部,但有关昆仑玉的专著迄今尚无。昆仑玉与和田玉同脉同源,玉质相同,只是观感和部分理化指标稍有差异。在当今国内的白玉市场上,因为优质和田玉资源日益紧缺,昆仑玉已经担当了重要角色。广大软玉特别是昆仑玉收藏爱好者,很需要一本专门的实用鉴赏书籍。因此,抓紧出版一本鉴赏昆仑玉方面的书籍,给广大昆仑玉爱好者、工作者提供基本的知识和工具,确属当务之急。
有鉴于此,本着博采众长、融以心得、力揽常识、易懂实用的原则,《中国昆仑玉》从昆仑玉的历史、发展、种类、比较、雕琢、鉴赏、收藏、投资等方面第一次尝试系统地对昆仑玉的渊源与流变、玉质与比较、用途与含义、鉴赏与工艺、收藏与投资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性阐述,力求为昆仑玉爱好者提供一双明亮而灵性的眼睛,仔细欣赏昆仑玉自然天成之图画,淡雅清爽之品质,无声有韵之音乐,丰盈深邃之内蕴。只有认识了昆仑玉,读懂了昆仑玉,充分了解昆仑文化的精髓,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感悟中国玉文化,感受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把神圣而崇高的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中国人历来尊玉、贵玉、赏玉、爱玉、用玉、佩玉、玩玉、藏玉,此风源远流长,盛世愈劲。当今恰逢盛世,故而玉风浩荡,玉器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众多平民百姓的消费范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有更多的爱好者加入这一行列。神州大地收藏与投资蔚然成风,各地玉器市场空前繁荣。因此,《中国昆仑玉》把握机遇,愿及时为人们丰富知识、鉴赏玉石、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奉献绵薄之力。
《中国昆仑玉》前无同道。虽然集腋成裘,吹沙存金,功倍始成,但或失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冗于繁杂晦涩,难为捷径之需。不足不妥之处,诚望资深专家、玉界同仁、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0979-8492019